學陶笛了解音樂知識美聲、民族、通俗唱法的區別
發布日期:2014-5-15 14:50:07 點擊數:2269
學陶笛了解音樂知識美聲、民族、通俗唱法的區別,通常我們認為它們只是風格和表現上的差別,并不存在唱法上的差別,就像我們演奏鋼琴一樣,在鋼琴的曲目中不同風格、不同表現、不同類型的樂曲有很多。但在鋼琴教學中就不會存在學琴初期就先來劃分彈法和類型,的確,學生受性格、喜好、自然條件的影響,是不可能把所有類型的作品都表現得淋漓盡致。有的學生彈〈肖邦〉就能比較好的表現其風格,可彈〈貝多芬〉就可能表現不出來。而有的學生善于演奏快板的的部分,一到慢板樂章就彈得很"白", 即便是鋼琴大師也是一樣,魯賓斯坦彈肖邦的夜曲就比較好,霍拉維茨彈莫扎特就比較好。聲樂上也是如此,我們不能把聲樂藝術人為的用幾種唱法或幾個聲部來劃分,這樣的劃分就像是把穿的鞋劃分為幾個尺碼,不管合不合腳,就這幾個尺寸的鞋,這樣行嗎?不管是美聲唱法、民歌唱法還是通俗唱法,不管是中音還是高音,衡量其聲音的標準是一樣的,我們都是要尋求那種平衡的、悅耳的聲音(有關平衡的問題可參看音樂教學法中的內容)。對于一位優秀的歌唱者來說,這幾種唱法僅僅是風格上的差別,聽聽歐美流行音樂的演唱,凡是優秀的歌手聲音都在平衡點上,這是幾種唱法都必須做到的,而唱法的差別就是在咬字、吐字、情感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差別,平衡點的取得就是以自然和真實為標準的。至于聲部的問題,其實很簡單,先建立良好的演唱方法,使其真實的再現嗓音的自然條件,學生對那一聲部的作品表現得最好就選擇那一聲部,就像我教的一位學生,唱民族歌曲和男高聲部比較好,可也能唱一些中聲部和美聲的歌曲,只是唱中聲部時低音較差,唱美聲歌曲時嗓音的厚度不夠,但不等于就唱不了,其聲音效果足可以以假亂真,根據實際能力給這位學生定位于男高音,善于演唱民族風格的歌曲。所以,我認為在學習的最初階段不要輕易的確定學生的演唱風格,尤其是根據演唱風格再劃分幾種演唱方法,人為的限制了學生的演唱范圍,也容易使聲樂藝術陷在僵化和固定的唱法之中。